ANISH KAPOOR ~SUBWAY STATION 

Subway Station, Monte S.Angelo, Naples, 2002-2004, in collaboration with Future Systems.

 

@關於Anish Kapoor 的設計網: 

http://www.anishkapoor.com/works/index.htm 

@ Anish Kapoor 的wiki
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Anish_Kapoor 

@關於Anish Kapoor的部份中文介紹:

  1. Anish Kapoor, Cecil Balmond聯手設計2012年倫敦奧運塔ArcelorMittal Orbit

  2. Anish Kapoor 跨界域的「非物體」

Anish Kapoor 跨界域的「非物體」

2008/03/19 – 5:49 下午


這篇文章被點閱了 2,385次

文/曲德義

「雲門」(Cloud Gate, 2005)
Anish Kapoor 芝加哥千禧年公園

  二○○六年底,我因公前往芝加哥訪問,雖是短暫停留,卻無論如何也不能錯過印度裔英國雕塑家Anish Kapoor在千禧年公園的作品「雲門」(Cloud Gate, 2005)。

  「雲門」是一件重達113公噸,不鏽鋼半球型的作品。從主要的側面看,它像是一顆豆子,這也是為甚麼芝加哥人暱稱它為 “Bean” 的原因。整個雕塑量體反映著芝加哥的城市景觀、天際線,當然還有圍繞在四周來來去去的人們。造形簡約又具有親和力,是這件作品受歡迎的第一個因素。但是在這其中,仍一貫的展現Kapoor對於精神性空間的關注與獨特的掌握力。Kapoor稱他自己的作品是 “non-objects”(非物體)。從這個字眼,可以窺見他超越雕塑既有觀念的企圖,在極簡的造形中,傳達無限延伸的空間格局。

  甚麼是藝術作品的環境因素?甚麼是身體的介入?甚麼是影像?這些問題看起來如此熟悉,因為這些問題一直是當代藝術重要的幾個焦點之一。「雲門」反映著環境景觀的雕塑,在雕塑史上並非首例,但「雲門」不僅僅只是一個以擁抱的姿態,映照著環境的立體鏡子而已,它更形塑了城市社區的認同。它的力量是散射的、也是凝聚的。如果從公共藝術的議題角度看這件作品,過往公共藝術所強調的公共性,往往多著墨於公眾的意識如何形成,以及如何與民眾「實際地」互動等等的問題上,而像Kapoor這樣的作品,確實已超越如此表面的形式觀念層次。

  Kapoor認為他的興趣在於「正在定義的空間」。在這「正在定義的空間」之中,有著環境和觀眾身體的影像,流動性地介入這個「非物體」之中。當他在紐約洛克斐勒大廈安裝另外一件「天鏡」(Sky Mirror, 2006)之前,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,說「天鏡」是「空間的眼睛」,「好像真的有平面,其實並沒有,只有空氣和幻影。」這件與「雲門」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作品,撲朔迷離的辨證「身體/藝術作品/環境」、「觀看/影像」之間的關係。

  是不是只有環境/地景藝術、裝置藝術、公共藝術可以界定藝術作品與環境空間的關係?是不是只有抽象表現主義、身體/行為藝術才能探究身體介入藝術的意義?是不是只有錄影/影像媒體作品,才能探索影像的問題?我看著「豆子」,它又變成了一個無限的圖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倪端 Ni D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